从Web1到Web3,细数网络社交的一路“狂飙”

ReadON老猫
Jun 13, 2023

--

早在去年10月28日,在经历了一番波折过后,狂人马斯克最终以440亿美元的天价,完成了对社交媒体巨头Twitter的收购。这在当时Meta(Facebook前身)等社交媒体整体表现欠佳的背景下,可谓是像“飞蛾扑火”一般的壮举,由此不难看出,马斯克对Web3.0寄予厚望,以及对社交媒体行业进行变革的野心。

作为Crypto领域最重要的传播媒介,加上马斯克本人一向对BTC、DOGE等加密货币推崇有加,这个坐拥全球10亿注册用户的超级符号 — — Twitter,它的未来变革方向,甚至一举一动,势必对Crypto社媒营销、Web3社交以及SocialFi的发展,有着指向性的参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
在很多人看来,Web3.0代表的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,是对过去Web2.0的一次颠覆式创新,涉及到去中心化问题,用户对数据和信息拥有实际的掌控权。那么,究竟什么是Web3.0,在过去发展的三十多年里,网络社交又是如何从Web1走向Web3的,本文将全面的作一次系统化梳理,从而窥探到Social领域的变迁与演化。

Web1.0(万维网):静态内容的“只读”模式

Web1.0是互联网的第一个发展阶段。这个阶段,是从1994年一直延续到2004年,其主要特点是网站没有太多的交互性,一切由静态内容来标记,数据和内容均来自静态文件(非数据库)。因此,Web1.0是万维网革命的开端,也被称为“只读”Web。

实际上,早在1968年,一个名为“ARPANET”(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 Work)的美国政府项目,就启动了Web1.0。ARPANET(阿帕网),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信息处理处开发的,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远距离的封包交换网络,其可以共享硬件、软件和数据库资源,被认为是现今互联网(Internet)的前身。

虽然Web1.0是建立在开放的、分散的和社区管理的协议之上,但Web1.0只是一个可读的网络。网站展示的内容通常是单向的,只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,用户不能直接向网站发起互动,基本上它就像数字杂志和报纸,但关闭了评论跟帖,并且网站的内容更新较为缓慢,除了早期的博客,也没有太多的社交媒体。

在Web1.0阶段,用户是单纯的内容消费者,我们接受到的内容,通常是由程序员和网页设计师完成的,并且需要手动编辑和上传,典型代表就是新闻门户网站、电子商务网站、企业官网等。其中,最具创新力的企业就是必胜客。必胜客在1995年开发了一个订购披萨的网页,消费者可以在页面中下单,等到披萨送到后再付现金。当然,Web1.0并非完全没有交互或支付功能,只是这些功能因为转账基础设施无法保障安全性,从而受到很大限制。

后来,随着用户数量的日益剧增,这些矛盾便愈发突出,问题也越来越多,于是便有了Web2.0的互联模式。

总的来说,Web1.0是万维网革命的第一阶段,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是单向、静态、信息较为匮乏的,没有CSS、动态链接、用户登录、博客帖子评论等互动性操作,用户的浏览侧重于获取信息,无法创建或发布自己的内容,也无法获得高效的服务。

Web2.0(互联网):自由交互的“读写”模式

Web2.0的诞生,主要是为了克服Web1.0的限制,实现“读+写”的交互模式。Web2.0时期,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,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,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,甚至多向的交流。从网站门户到个人门户,从信息线上化到用户线上化,Web2.0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传播和交互方式,也助推了社交网络的兴起。

可以说,Web2.0是Web1.0的进阶版。与Web1.0相比,Web2.0的主要优势是用户将不再受到各种限制,可以直接与网络进行交互,被称作是交互式互联网,消费式互联网。与Web 1.0相比,Web 2.0时代的互联网,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性,涌现了各种新的Web应用,带来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互联网服务。

web2.0不仅可以浏览内容,还可以让用户创造和发表内容,其特点是:用户创造,平台控制,平台所有,平台分配收益。当然,这些应用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蜕变,由于互联网在网速、光纤基础设施和搜索引擎等方面都取得了发展,因此用户对社交、音乐、视频分享和支付交易的需求大幅上升。

Web 2.0的特点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
— — 用户生成内容:用户能够直接创作、上传、共享和交流各种形式的内容,例如社交媒体、在线视频、在线音乐等。

— — 社交化和网络化: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互动、分享内容,以及建立更紧密的社交关系。

— — 云计算和移动化: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使得大量数据和软件应用,能够被存储在云平台上,并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。

— — 搜索引擎优化:网站内容建设,已经从以往的静态网页为主,转变为基于动态数据库的交互式网站,需要通过提高搜索引擎排名,增加访问量和用户黏性。

Web2.0时代从2004年持续至今,是万维网革命的第二阶段,通常被称为“读写Web”。

这一时期,软件开始跳出PC端,各类在线社交网站、博客、微博、移动APP等,相继应运而生。用户对社交属性的需求,也催生出了许多互联网巨头,如Facebook、MySpace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社交功能;Naspter等数据分享软件满足了用户对音乐和视频的需求;Google为用户搜索海量互联网信息提供了捷径;银行等传统机构则满足了用户的支付交易和电子转账需求。

然而,在这看似美好且接近人类理想的背后,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缺陷,那就是在Web2.0交互的所有数据,都存储在由互联网公司控制的中心化服务器上。说白了,用户的数据不属于用户自己,而是属于互联网公司。

换句话说,用户也是这些公司的一个“产品”,用户的数据为公司发展做出了贡献,却没有获得相应的“劳动价值”。互联网平台掌控着用户数据和信息,经营着用户群,存在一定的信息泄露和丢失风险,而且收集数据时,通常也是赤裸裸的霸道,并且隐藏在表面上“免费”服务的背后另一个常态化问题是,中心化下虚拟物和实物信息不好溯源,难免有造假的可能性。

在Web2.0的核心模式下,人们的生活几乎是被核心操控着的。原本互联网的特点是信息的民主化,可是如今,信息却越来越不可靠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有害的(如2016年魏则西事件),这就给Web3.0的产生,带来了契机。

Web3.0(去中心化网络):人人都是数据拥有者

首先给Web3.0下一个定义:一个运行在“区块链”技术上的“去中心化”互联网。Web 3.0 的概念,是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、Polkadot创造者Gavin Wood在2014年提出的,代表了下一代互联网,即去中心化和民主的范式转变的形态。

除了继承Web2.0的“读+写”模式外,Web3.0最显注的一个特点,就是实现了用户对数据的“拥有”。Web3.0时代,用户不仅可以交互和消费,还可以参与网络的搭建,赋予用户真正拥有互联网的能力,并获得相应的奖励。概括起来就是:用户制造,用户控制,用户所有,用户用协议进行利益分配。

通过Web3.0的底层逻辑,用户与平台间是独立的存在,在注册或登录网站时,不需要填写身份信息并同意隐私协议,而是通过去中心化的网络直接去创建账户,拥有维护互联网的代币协议。

理想状态下,用户只需使用自己的数字钱包和密钥,就可以登录任何一个网站,同时也通过密钥来管理自身的资产,获取经济上的激励。简而言之,Web3.0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,旨在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合约系统,并颠覆个人和机构达成协议的方式。

Web 3.0的特点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
— — 语义网:改进了网络技术,基于理解单词意义的能力,通过搜索和分析来创建、共享和连接内容。

— — 人工智能:可以区分各种类型的信息,并提供更快、更相关的结果。

— — 三维图形:广泛应用于电脑游戏、电子商务、地理空间语境、博物馆导览等网站和服务中。

— — 连通性:可以把用户体验提升到另一个层次,利用所有可用的信息。

— — 普遍性:内容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访问,或者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。

从这个角度看,Web3.0代表了一种打破垄断控制的愿景 — — 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Web3平台和应用程序不会由巨头所有,而是由每个用户拥有。用户除了拥有对自己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,当他们的数据被用来创造出价值时,还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。Web3基于区块链而存在,承诺将隐私和数字身份还给用户,同时由于非同质代币(NFTs)和去中心化应用(dApps),实现了新的互动水平。

正是因为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有价值的劳动创造中,“要求互联网价值的重新分配”,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,其中呼声最强烈的便是Social社交领域。

尤其近两年,随着加密社区的日益活跃,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发展势头迅猛,各类dApp犹如雨后春笋,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。这其中,涌现了一批对标Web2.0社交巨头的应用,例如今年3月份,在由CyberConnect主办的黑客松大赛斩获前三甲的Oasis Origin、Phaver、ReadON等重量级应用,让整个Social领域格外引人瞩目。

与Web 2.0不同的是,Web3.0的核心需求是从社交媒体的群体和交易开始的。特别是,许多Web3社交媒体也开始涉足NFT和Token,为Web2.0过渡到Web3.0提供了很强的动力。当社区中的用户,持有某些项目的NFT和Token获得经济效益的时候,就会在社区内主动传播,一方面降低了用户的流失率,另一方面让整个网络的架构也变得更加结实。

不过,就目前来看,Web3.0的设想的确很乌托邦,但实际落地仍有待商榷,一时还很难取代Web 2.0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。原因很明显:

1、产品制作水平不佳,无法与中心化竞争对手相提并论;

2、用户基数普遍较小,不能完全满足交流和社交的需求;

3、被中心化竞争对手冗余,用户缺乏迁移的动力;

4、经济模型和信息存储存在缺陷,使其在隐私和所有权问题上无能为力。

当然,这些问题也证明了,Web 3.0社交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也许10年或20年后,由Web 3.0产生或引起的事件,将会更加深度和更加频繁的塑造世界,就像DeFi领导的金融革命一样,Web3社交革命也是不可避免的,相信不久的将来,很多现有的社会化模式都将会发生深刻且不可逆的改变。

写在后面:

从1989年伯纳斯提出“万维网”概念开始,网络已经发展三十多年了,慢慢将我们从Web1.0的早期静态文本和图像,带到Web2.0的互联网兴起,直至现在由加密技术支持和去中心化主导的Web3.0时代。特别是,从马斯克宣布收购Twitter那一刻起,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,开始布局Web3,聚焦社交媒体的未来。

在这些人中,内容创作者作为创作者经济的主体,已经从过去的“给平台打工”,渐渐开始关注如何利用全新的Create-to-Earn的Web3.0社交平台,实现前所未有的自由度、自主自治和公平利益分配。特别是,重新掌握数据的所有权,以及与粉丝共享成长与收益。尽管“创作者经济”不是什么新词,但它再次来到聚光灯下,则是Web 3.0社交的胜利。

一个新鲜事物的诞生,必将经历资本炒作的泡沫和血雨腥风的竞争厮杀,由于加密市场的混乱现状,以及较高的参与成本,让不少人对区块链不置可否,甚至对去中心化持怀疑态度。然而,技术本身是无罪的,“短视”是人类的常态,至于最终Web 3.0能走多远,未来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社交光谱,我想,一切只能交给时间去见证。

关注老猫:
Twitter:https://twitter.com/@readonlm
Medium:https://medium.com/@readonlm
YouTube:https://youtube.com/@readonlm
ReadON:ReadON老猫

ReadON注册:
https://readon.me/invite?invitation_code=UEN8AT
邀请码:UEN8AT

--

--

ReadON老猫
ReadON老猫

Written by ReadON老猫

Web3内容聚合\分发平台ReadON布道者。推特:@readonlm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