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发者说|ReadON首席技术官Troy,关于Raas赛道的观察(上)

ReadON老猫
Sep 7, 2023

--

Raas赛道 >>

Rollups-as-a-Service(RaaS)是一个新兴的赛道,它旨在通过提供易于使用的工具和服务来革新Rollup的部署,将复杂的技术细节抽象出来,使它们对所有人都可用。这些项目提供了各种选择,从SDK和用户友好的无代码界面到一键部署的无缝方案。RaaS理念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21年Celestia的Optimint(现更名为Rollkit),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整套通用软件开发套件(SDK)。

9月1日15:00pm(UTC+8),专注于加密货币领域的风险投资机构Bitrise Capital,联合ReadON、Opside等项目方和开发者代表,在Twitter Space举办了一场主题为“开发者说:RaaS赛道的新势力”的在线讨论,就当前势头火热的Rollups-as-a-Service(RaaS)这个新兴赛道,做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,旨在让更多人关注Raas赛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。

引文

从整个框架来说,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管理技术,具有许多优势。比如说,我们一直在行业内会讲到去中心化、安全性以及透明性。但是,技术发展到今天,我们也看到了它的一些问题和挑战,包括扩展性以及跨链互通等。

基于这些问题和挑战,Rollups-as-a-Service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。Raas的优势在于,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些灵活性和安全性。同时,对于许多项目方来说,比如ReadON,它现在已经构建在基于Opside的这种Raas生态之上。所以,从成本和效率方面考虑,它减少了构建Rollup生态所需要的工作量。

这次Space讨论,邀请到的嘉宾都具有一定技术背景,相当于从开发者和技术的视角,来对Raas这个赛道做一个科普。我们将从区块链技术的优势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,以及Raas如何提供解决方案等多个角度,对Raas在技术层面的价值进行深入探讨。这对于让更多开发者理解和认识这一新兴模式,进行技术创新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
通过探讨Raas解决区块链扩展性问题的方式,以及代表项目Opside、ReadON等在这一领域的实践,可以让大家对这种服务模式有更清晰和深入的了解。我们希望通过多方面的讨论和分享,让更多开发者认识到Raas的技术价值,采用这一新兴模式进行技术探索和实践,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。

以下是ReadON首席技术官Troy,关于这次Raas赛道讨论的一些观察(上半部分):

1、作为已经部署在Opside生态的项目 ,ReadON的一个切身感受是什么?Raas作为一种服务模式,ReadON未来在选择服务商方面,会去考虑哪些因素,或者都有哪些考量?

这个我觉得其实核心有两个问题。第一个是说,为什么应用要考虑做一条App Chain,就是为什么要选择App Chain,而不是在一个已有的layer2或layer1上去直接做。第二个问题是,我们在选择不同的App Chain解决方案的时候,是怎么考虑的?

那我觉得第一个点,我们如果看从EVM或者ETH Chain到传统比特币时的一个变化,你会发现,每一笔transaction都有之前的纯转账。就是我们如果看比特币的话,每一笔transaction,都有一定是比特币本身的一个transfer。

然后,我们到了EVM或者到了ETH,那每一笔transaction它不一定是纯资产的一个交易,它可以是链上的一个计算。那我们看到一个趋势,其实是transaction所包含的数据量和整个信息的一个变化。那么,对于一个应用而言,特别是当应用本身,它不是一个纯define的应用的时候,或者是更多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的时候,那它所有的数据量的这个量级,其实是远高于我们从资产上的这个数据量的量级的。

那我们在ReadON上,我们目前有4万的日活,总体上已经产生了接近千万级的用户和内容交互的数据。那么,这个数据如果希望去存在链上,那一定按照现在已有的这个layer2解决方案,它的成本也会是非常高的。

所以我认为,如果一个应用它会有大量的数据产生,那可能会用一个App Chain的方式去存储,会是一个长期上来看更有性价比的事情。

然后另外一个,就是数据本身的价值。数据本身的价值,这里如何体现,其实是一个做应用本身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。比如,对于我们现在ReadON而言,我们也提供了内容服务这么一个API。我们的合作方有OKX,有QuesN和Port3,还有其它的一些应用方,他们会去接入我们的应用作为一个服务。

但是,这个服务,目前还是一个比较传统中心化的API的方式。那如果想想,这些数据都是依托在App Chain上,我们把这些内容的赋能作为App Chain本身的一个赋能,推广出去,那我觉得这个会是一个更加完整的on-chain的一个应用架构体系。就是不仅你的应用,在你自己的这条链上,你的应用所承载和沉淀的数据,也都会作为这条链的一个技术赋能,或者一个数据赋能,所能体现出来。

所以,我觉得每一条或者每一个以数据为核心,或者数据量很大的应用,都应该考虑App Chain这种解决方案,这是第一个。然后第二个就是,我们对于Rollups-as-a-Service的服务商的选择,其实我们也聊了比较多的服务商。

就像前面南风(Opside CEO & Co-founde)说的,Opside的一个技术优势非常明显。第一,它应该是唯一一个提供ZK base的这个Rollups-as-a-Service的一个服务商。那这里其实就是考虑到,对于App Chain而言,到底是OP还是ZK,我觉得对App Chain而言,可能ZK是一个长期上更好的一个方案。

这有几个原因,一个是对App Chain而言,它的用户量,它的transaction的数目和他的TVL的变化会非常大,并且它的预期也不是特别的明确。这个时候,其实我们比较难给每一个App Chain都找到足够多的一个Challenger,来保证它的安全性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ZK base的一个App Chain或者layer3,可能是更加安全,或者是更加长期的一个方案。

所以,这个就是我们最后选择和Opside一起合作,去推出我们App Chain的原因。

然后在和Opside合作的过程中,其实也感觉非常棒。首先,这个团队的开发速度,整个迭代速度非常快。我们在我们自己的Chain上有一些相对独特的需求,比如说我们的gas token,是我们自己定义的一个token,而不是EVM或者一个和EVM可以做bridge的,和ETH可以做bridge这个token。

那这块Opside上线开发的速度,可能就是在几周内,整体上非常迅速。然后,我们的这个onboard流程也非常的smooth,基本上可以做到一键的上Chain。所以,我们觉得和Opside 的合作还是非常愉快,期待以后我们主网上线的时候,和Opside会有更多的合作。谢谢!

2、随着Opside先发优势日趋明显,以及为生态带来的巨大力量,未来不得不迫使很多项目加入到这个生态。ReadON作为Opside的一个应用,不知道有没有去观察它的一个底层架构?如果从技术上来说,后续你觉得Opside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?

因为我不是一个op stack专家,我觉得我可以提供一些信息,是从一个应用方的视角上来看。比如说在ReadON,我们很早就上线了一个链上内容策展的功能,用户可以去投票他喜欢的内容。然后,我们也设计了一个tokenomics,去激励用户去投真正有价值的内容。

那在我们去上线这个ReadON App Chain之前,我们是基于Arbitrum的,就是我们的资产是基于Arbitrum的。然后这个投票的同时,我们当时也上线了BSC和这个zkSync Era。也就是说,用户可以在三个链上,他可以选择任何一个链去完成这个投票,分别是Arbitrum、BSC和zkSync Era。那这个刚好也代表了三种不一样的技术,一个分支,一个是Opside,一个是ZK,一个是侧链吧。

那我们发现到一个现象,就是用户他在Arbitrum和zkSync Era的使用量是极大的,并且随着这两个项目撸空投的预期热度的变化而变化,而BSC的使用很稳定。那也就是说,用户真正care的事情是两个,一个是它的交互是不是可能带来额外的收益,然后第二,如果说他这个没有额外收益的话,那他对这玩意也很简单,就是什么地方的gas低,它就去什么地方。

当然,我这个应用场景是局限于非资产类的一个交易,那defi的时候,可能会有defi的不同的场景。所以我觉得,其实对用户而言,他可能并不关心长期性,不关心技术的优势。他可能只关心一些他能看得到的一些利益,无论是gas的变化,还是说他在这交互是不是能给他带来一些其它的利益。

所以我觉得,可能从用户和市场情绪而言,这个是比较重要的。

3、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,如何看待目前基于Opside开发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局面?未来大家有可能比较看好ZK Rollup,那它的优势体现在哪里?目前我们看到非常多基于ZK零知识证明的一些应用,是不是市场过度关注,或者说有一些过度炒作?

我觉得这个特别像一个我看到的另外一个case,就是我有一个朋友,他是特斯拉的电池设计的一个专家。然后,我当时候有一次和他聊天,我说在中国你看蔚来做换电,其实做的很成熟,然后消费者也都很喜欢,特斯拉有考虑过换电技术吗?

他的回答是没有,然后没有的原因有这么几个。

第一个是换电部分的这个机械技术,其实它的天花板是比较容易看到的,而充电的这个技术的天花板,还可以走很远。也就是说,有可能换电你现在要6分钟到7分钟,这个事情很难再进化到2分钟3分钟。但是充电充到满,可能要半小时的快充,虽然是半小时,但是它可能未来很快有机会能变成2分钟到3分钟,这是第一个原因。

第二个原因是,电池技术的研究是很容易迁移到其它方向的。就比如说,他们在做的SpaceX和其它的一些地方,而换电本身这个机械技术没有可迁移性。所以,我觉得这个比喻其实特别适合ZK和OP,就是基于OP技术优化的天花板,很有可能也不能比较看得到。

而ZK虽然它的路漫漫,但是它的这个优化的天花板还是比较高的,有很多现阶段的其它技术,肯定还是不够成熟。同时,ZK技术本身还有其它的应用场景,比如说前面提到的ZKDID,ZKML,然后包括一些现实中的RRWA等等。其实有很多应用场景,都可以使用ZK电路的技术,就是我觉得ZK技术,或者ZK电路技术和Rollup,只是一种应用场景。

所以,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整个大ZK方向的。然后,至于资本是不是过热,这个没有办法回答,因为很多都还没有完全落地。但是大方向上,我觉得它肯定是好的,是不是过热这是另外一回事。

关注老猫:

Twitter:https://twitter.com/@readonlm

Medium:https://medium.com/@readonlm

YouTube:https://youtube.com/@readonlm

ReadON:ReadON老猫

ReadON注册:
https://readon.me/invite?invitation_code=UEN8AT

邀请码:UEN8AT

--

--

ReadON老猫
ReadON老猫

Written by ReadON老猫

Web3内容聚合\分发平台ReadON布道者。推特:@readonlm

No responses yet